第一章 陆博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五百年的东周,中国已出现了首副普及化的桌上游戏棋,称之为「陆博」或「六博」。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中国博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到了公元前220至公元280年间的汉代,它的知名明度更直卷全国,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当时的皇族、官贵、士人及农民等都深深地迷上了这游戏。由于造纸术要去到东汉(公元25至220年)晚期时才出现,相信早期完整的游戏规则是用竹简来记载。汉末战争不断,人口下降,再加上战国后(公元前213年)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及其后五百年的战乱,因此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至280年)的中国,懂得玩「陆博」的人已是少之极少,几乎消声匿迹,缺乏文字记载的游戏也就此被世人遗忘了。直至中国考古学家在70至90年代的汉朝战国古墓挖掘工程中,才发现了多具近乎完整的「陆博」棋盒,促使中外学者们争相参与研究它的规则,希望从雕像、画卷、出土的部件及零碎的诗句中可以参透出半点有关此棋的玩法。由于考古学家在中国各省内均发现多个不同版本的棋盘设计,这一点足以证明「陆博」是一副当时非常普及之游戏,不分阶层及不受地域性的限制。现今学者更发现印度亦流传了一副与「陆博」相似的游戏,相信是从西汉末经西域传入了佛教发源地的古印度。当时佛教已广泛地传入中国,频繁来回西域的牧民、商旅和佛教朝圣者更可能把「陆博」再由古印度传至古希腊等地区。伟大的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至公元前212年)也正是生于该时期,他的多面体研究很可能是从「陆博」骰子中启发出来的。
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现今学者只有从不同时代的棋子、骰子部件及仅存的诗集来推敲出一套似是而非的游戏规则,令这耐人寻味的「陆博」谜团继续成为现今游戏界中的一个经典。近年有学者翻查一些古籍,当中再发现了另一个与「陆博」相近的游戏「儒棋」之描述,虽然两棋玩法有异,但不竟这两棋是采用同一样的部件来进行,所以步行方式也应该是非常接近。一副游戏要成功,它的规则必然经历了多番进化,并且要与时俱进才能深入民心。「陆博」的旦生正是儒教、佛教、和道教三家在中国掘起之时,伟大的儒教哲学家孔子也曾在他弟子面前对此棋下了一些评价。「陆博」游戏中的胜者必须杀掉对手的「枭」棋才可夺取敌方的渔获。孔子认为此棋宣扬暴力意识,长远为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而这一点也明显地与他所宣扬的「仁和礼」儒家核心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孔子一生坚持不奕「陆博」棋。其后史学家也确实在历史古籍中找到不少记载了「陆博」相关的杀人个案,以及导致皇族间斗争的事迹。
第二章 盛衰之岁月
成功的游戏背后必然存在一班始作怂恿者,「陆博」也不例外。刚开始时,游戏只是流传于皇族与士人之间。由于部件设计简单,游戏规则易学,及带有赌博成分,一般平民百姓也渐渐流行起来。除了在皇族墓穴内发现了镶嵌了宝石的多面体骨骰、以玉石刻制的棋子、及镶上象牙的木制棋盘外,在民间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粗糙的戏具,包括刻上了「陆博」棋盘指标的石制日晷,简陋的石棋及竹筭(筹码)。可见当时的古人对此棋之疯狂程度,除了把棋当作炫耀身份象征之外,死后也要把它作为陪葬品供奉他们来世享用。当时民间也流传着一些与「陆博」规则相关的童谣,令这游戏迅速变成一种全民皆晓之玩意。
那为什么它会在三国时期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呢?答案虽然欠缺了任何历史引证,不过学者们仍可以从宋代博戏史中推断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博戏的发展永远脱离不开「赌博」这两个字,不竟「陆博」是靠运气为主,技巧为次的游戏,可能当时民众对此棋之沉迷程度已导致社会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及动荡,为求化解,统治者唯有出手禁止一切与「陆博」相关的活动。加上在三国前后时期,国与国间的频繁战乱,活着的「陆博」高手相信也所余无几,详细的棋谱更是无一幸存,随着日子的洗涤,逐渐把「陆博」遗忘于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当中。
第三章 博戏进化论
一般人对「陆博」都存有很多误解。它与「围棋」和「象棋」基本上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在近代出土的一些陶瓷碎片中,考古学家证实了「围棋」应该早在战国时期(206 B.C.)经已存在,文献有关「象棋」的玩法要去到宋代(960-1279 A.D.)时才出现。基于「陆博」是从道教概念演变而成,游戏本身也能用于占卜,所以它的盛行反映了汉代民众对传统术数与迷信的渴望。随着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商旅和信众还带来了一些当时西域流行的游戏,当中「樗蒲」(一种掷赛游戏)和「双陆」(又称波罗塞戏)都对日后之中国博戏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围棋」的演变是一个明显的分叉点。古代棋艺者利用简化的部件设计及简单的游戏规则来创造更复杂的对奕棋,开始着重于智力和技术层面而放弃骰子在对奕棋上的运用,把传统博奕棋中的「博」分了出来,这个突破对日后象棋的发展奠下了基础。
始终平民百姓对掷采的博戏永远是不离不弃,欢迎度更是有增无减。二人对弈的掷骰子策马游戏「双陆」更在唐代风靡一时,宫廷内外人人皆晓。到了宋代,民间已发展出各色各样靠骰子进行的博戏,当中包括以掷采之贵贱来决定官职或仕途升迁的「彩选」、二至五人之策马竞赛游戏「打马」、靠掷出红色四为胜的「除红」、近似现今牌九的始祖「宣和牌」、以吴越两国之争为背景的「响屧」、用木材象牙卡玩的「雅培」(「麻将」前身)及靠投掷铜钱作买卖交易的「关扑」等等。烂赌成瘾的歪风已席卷整个社会,世风日下。虽然当时的士人是反对群众利用博奕戏来进行赌博,可惜宋代官府所实施的禁赌法则基本上只针对军人和「柜坊」(经营赌博的场所),加上宋代皇室与官员对博奕戏的拥护和爱好,这一切无形地助长了中国博奕戏的创新,令博戏与奕棋能够延续一段八百年长的发展史。在这段岁月里,「象棋」和「麻将」的掘起最终彻底地矫正了中国人对博戏的观念,以及学会怎样去平衡技巧与运气间的微妙关系,让它们媲美西方的「西洋象棋」和「扑克牌」,在智力和技术层面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叶子戏「碰和牌」的出现对日后牌类游戏的发展有着深远和直接的影响,只是始终我们仍然能够从「麻将」中找到了不少与「陆博」相似的玩法而已。
第四章 陆博相关论
虽说「麻将」与「陆博」有着很多的共通点,但我们只能从线索推断「麻将」的产生是有由一群古代博戏专家把多个古游戏玩法的精髓集结起来及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绝非出于等闲之辈。另一个与「陆博」相似的博戏就是红透唐宋元三个朝代的外来棋「双陆」。这棋早在480 A.D.时期的罗马帝国出现,奇怪的是它居然与早期的「陆博」有着相似的游戏法则。以两人作赛,玩家每次必须掷两枚骰子来决定棋子在盘上的步数,只要玩家能够把自己的所有棋子在盘上行完一周便胜利,玩家更容许利用步数把对方的棋子打下及放回起点从头开始。在「陆博」考古文物中,有一些棋盘是以长方形为本,长边的两则刻有多个步行格,与「双陆」盘相似的程度,绝不是巧合这么简单。步行式的桌游「塞尼特」在3000 B.C.的古埃及已经出现,相信「陆博」也不会是古代中国博戏的始祖。经过数千年的进化,博戏已不仅是用作为皇帝或贵族间消闲解烦的玩意,它亦演变成平民与上流社会交往的一条途径。简单易学的集体式赌博游戏更几度把整个中国社会推至极乐崩溃的边缘,要多次实施禁赌来回复社会的秩序。可惜当代皇帝与贵族只意识到发展「围棋」及「象棋」这类对弈游戏会有助他们拉远与庶民之间的距离和地位,却竟然意想不到这些弈棋最终还是沦落成为民间术士之生财工具。幸好弈棋始终讲求智慧及思考的灵活运用,历代皇帝也非常看重这门艺术,在琴、棋、书、画中,棋在古代文化学术界中是排行第二位,说明它对社会的重要性。
撇除蒙古人及满州人入侵的年代,中国在宋明两代间经历过两段颇长的太平盛世,给予「围棋」和「象棋」一个稳定的发展机会。直至明清时期,「碰和牌」的盛行再一次挑战古代社会对赌博的容忍度。它非但满足了平民百姓的赌欲,也能为家庭成员间带来娱乐及消遣,更获得不少博弈学者的爱好,可算是一个超乎完美的桌游。经历了文革时禁赌的洗礼,「麻将」至今仍然能够屹立不倒,风行全世界,成为中国游戏发展史上的骄傲。它成功把中国历代博戏的精髓结合于一身,把所有骰子戏、叶子戏及对弈棋中的弊端一并消除或减少,也把它们的优点平衡起来,令玩家从游戏中学会一些或然率的估计、战术运用的窍门、图案组合的认知、牌章技巧的运用及赔率的计算。「麻将」也最终填补了中国桌游发展史上博戏与弈棋间的一个空缺,我们深信它的成功并非出于突然,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从多种古代博戏中进化而成。 透过多变的组合,有限的机率及随机性的挑选,「麻将」依然是中国桌游发展史上最成功的一个例子。它与「陆博」也确实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相同之处。两者棋子是依单方向步行,而游戏开始时,玩家各方是有着同等数量的筹码。两个游戏均用上骰子来开局。「麻将」台中心的四方格与「陆博」的「方畔」一样,玩家可从四方格内占据别人的牌来增加自已组合的赔率,或直接吃糊和收取对手双倍筹码。有如「陆博」的枭棋在「方畔」牵鱼一样,当吃掉别人的「枭」棋时,玩家不但马上胜出而且可以赢得对手的鱼获及番双倍筹码。「麻将」组合中不可决少的一对「眼」刚巧反映了早期「陆博」方池内放置的两枚鱼眼棋。「麻将」又称之为「麻雀」,基本上与「陆博」的鸟捕鱼概念完全相同。只是「枭」是古代猫头鹰,以捕鱼为主,而麻雀是捕食昆虫及谷物的小鸟。还有麻雀牌上的设计也保留了一些「陆博」的色彩,如索子是用竹的图案,万子及筒子则代表银钱,而东南西北风则代表了「陆博」盘上四角的「屈」(风向方位点)。「麻雀」进行时,上、碰、杠都要把牌放到台角位内,不能再用。这与「陆博」盘上的四角方格有着相同的用途。还有坐在台边的「麻雀」玩家是须要依照反时针方向进行游戏,但是取牌时是依照顺时针方向的。这点与「陆博」的外围及内围移动方向是很相近。
第五章 感发篇
由简单易学及靠运气的一个古代游戏,逐步演变成一个家传户晓及街知巷闻的对弈游戏,在纸张都还未发明的二千五百年前,「陆博」已是中国史上第一副可携式桌上游戏。它更是第一副包含了棋子、棋盘、筹码及多面体骰子之博戏,带给桌游者莫大的方便,最终为中国桌游发展史上奠下了基础及方向。今天虽然我们只能从博物馆里的玻璃柜外观看与「陆博」相关的石雕或字画,但是我们有信心把这个风靡了中国数个世纪的玩意再一次面世。为了研究成功,我们是从游戏玩家的身份而非历史学者或科学家去推断它的合理规则。根据已知古籍书中的记载,「陆博」在不同年代是存有不同的玩法。
秉承着多年对游戏设计的经验,耆思道国际将会把「陆博」棋免费送给全世界,我们会把每件有关「陆博」的三维原创戏具全部放到网上,欢迎老师,同学及有兴趣人士上网下载及利用三维打印机去制作实物,让「陆博」棋能够重现大家眼前。这个历史性的创举有赖大家的支持。棋盘是可以使用我们的奇垫或人手自划,我们已预先把「陆博」棋盘设计完全融入到奇垫上,方便大家享用。
Comments